習近平關于基層治理論述摘編(11)
原文:
五、提高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我們要深刻認識互聯網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等為抓手,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
《加快推進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2016年10月9日),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171頁
近年來,政法綜治戰線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一手抓突出問題整治、一手抓社會治理創新,平安建設取得新成效。要更加注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創新,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要堅持問題導向,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要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加快建設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工作,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切實肩負起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
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作出的指示(2016年10月),《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3日
創新社會治理,關鍵要提高城市治理整體能力。要強化依法治理,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癥難題,努力形成城市綜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要強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標準,更多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推進城市治理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加快補好短板,聚焦影響城市安全、制約發展、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強綜合整治,形成常態長效管理機制,努力讓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凈。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7年3月5日)
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深化對社會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的認識,善于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態度、專業的方法、精細的標準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把現代科技作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增強社會治理整體性和協同性,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增強社會治理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同時,要堅持把社會治理放在全面依法治國大局中謀劃推進,樹立法治思維、發揮德治作用,更好引領和規范社會生活,努力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2017年9月19日),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194-195頁
大數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化”等,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要堅持問題導向,抓住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強化民生服務,彌補民生短板,推進教育、就業、社保、醫藥衛生、住房、交通等領域大數據普及應用,深度開發各類便民應用。
《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論科技自立自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180-181頁
一定要把村務公開和信息服務這件事辦好,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在江蘇徐州考察時的講話(2017年12月12日、13日),《人民日報》2017年12月14日
現在,農村一些地方不良風氣盛行,天價彩禮讓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讓人“還不起”。一些地方農村出現了“因婚致貧”現象,兒子結婚成家了,父母親成為貧困戶了。鄉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債,要在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之間劃出一條線,告訴群眾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對的。要旗幟鮮明反對天價彩禮,旗幟鮮明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抵制封建迷信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要發揮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約束村民攀比炫富、鋪張浪費的行為,引導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3頁
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3頁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實現鄉村善治的有效途徑。要以黨的領導統攬全局,創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要豐富基層民主協商的實現形式,發揮村民監督的作用,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著辦。法治是鄉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要把政府各項涉農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完善農村法治服務,引導干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4-95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鄉村社會與城市社會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人們大多“生于斯、死于斯”,熟人社會特征明顯。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5頁
要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整合優化縣鄉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便民服務平臺。一些地方探索在村莊建立網上服務站點,實現網上辦、馬上辦、全程幫辦、少跑快辦,受到農民廣泛歡迎。要加快健全鄉村便民服務體系。要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加快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危害農村穩定、破壞農業生產和侵害農民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特別是對農村黑惡勢力,要集中整治、重拳出擊。農村枯井、河塘、橋梁、自建房、客運和校車等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要全面開展排查治理,提升老百姓安全感。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5頁
這次改革在總結一些地方改革試點做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的新要求。主要思路是,整合基層的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力量,統籌機構編制資源,整合相關職能設立綜合性機構。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保證基層事情基層辦、基層權力給基層、基層事情有人辦,努力實現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這次改革明確提出,上級機關要優化對基層的領導方式,既允許“一對多”,由一個基層機構承接多個上級機構的任務,也允許“多對一”,由基層不同機構向同一個上級機構請示匯報。
《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2018年2月28日),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227頁
本期朗讀者:郭靜(六安市廣播電視臺《六安黨建》欄目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