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關于基層治理論述摘編(9)
原文:
四、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
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拓展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途徑和方式,加快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8年3月7日),《人民日報》2018年3月8日
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2018年3月8日),習近平《論“三農”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269頁
基層黨組織擔負著領導社區治理的重要職責,要把黨的惠民政策宣傳好,把社區居民和單位組織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在湖北考察時的講話(2018年4月24日-28日),《人民日報》2018年4月29日
要堅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組織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
在廣東考察時的講話(2018年10月22日-25日),《人民日報》2018年10月26日
加強社區治理,既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也要發揮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區居民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做到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
在上海考察時的講話(2018年11月6日、7日),《人民日報》2018年11月8日
要善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2019年1月15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41頁
設立“小院議事廳”,“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有利于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提高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
二〇一九年春節前夕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的講話(2019年2月1日),《人民日報》2019年2月2日
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民族團結一家親。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社區,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
在內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的講話(2019年7月15日、16日),《人民日報》2019年7月17日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積極響應黨和人民號召,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希望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繼續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致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的賀信》(2019年7月23日),《習近平書信選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231頁
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要統籌規劃、建設、管理和生產、生活、生態等各方面,發揮好政府、社會、市民等各方力量。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堅持從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把分散式信息系統整合起來,做到實戰中管用、基層干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扭住突出民生難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爭取早見成效,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履行好黨和政府的責任,鼓勵和支持企業、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探索建立可持續的運作機制。
在上海考察時的講話(2019年11月2日、3日),《人民日報》2019年11月4日
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要著力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這次疫情防控凸顯了城鄉社區的重要作用,也暴露出基層社會治理的短板和不足。要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
《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的講話》(2020年3月10日),《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473頁
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事實證明,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深刻改變人類交往方式,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發生深刻變化。“十四五”時期如何適應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行為方式、社會心理等深刻變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都需要認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
《深化對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認識》(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31-332頁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要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深化對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認識》(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32頁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營造見義勇為社會氛圍,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4-45頁
本期朗讀者:黃娜娜(合肥市包河區融媒體中心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