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第222-232頁)
原文:
十三、建設美麗中國
——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74)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中華文明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均發源于森林茂密、水量豐沛、田野肥沃的地區。而生態環境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導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衰落。我國古代一些地區也有過慘痛教訓。河西走廊、黃土高原都曾經水豐草茂,由于毀林開荒、亂砍濫伐,致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經濟衰落。
歷史教訓表明,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175)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一段時間內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同時必須清醒看到,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必須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必須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根本大計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76)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177)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要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3.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178)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只有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才能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179)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打造綠色發展高地。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對突破三條紅線、仍然沿用粗放增長模式、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事,絕對不能再干,絕對不允許再干。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養生態道德和行為習慣,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180)我國力爭二〇三〇年前實現碳達峰,二〇六〇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無疑是一場硬仗。必須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深入推進能源革命,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4.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181)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生態治理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如果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最終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系統性、長期性破壞。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
(182)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生態保護和修復不能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要把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5.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183)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這些制度成果來之不易,必須繼續堅持、不斷鞏固、持續深化。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健全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強化綠色發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要強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權威,保證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要下大氣力抓住破壞生態環境的反面典型,釋放出嚴加懲處的強烈信號。對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責的,必須一追到底,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背后,都有領導干部不負責任、不作為的問題,都有一些地方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執行不嚴格的問題,都有環保有關部門執法監督作用發揮不到位、強制力不夠的問題。要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考核問責。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責。
6.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184)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珍愛和呵護地球是人類的唯一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平衡,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世界各國需要同舟共濟、共同努力,協調人與自然關系,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在這件事上,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積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
(185)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上,中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積極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臺階。加強南南合作以及同周邊國家的合作,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能力。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為了人類共同的未來,各國應該攜起手來,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人民福祉為中心,增強各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國際法為基礎,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中國愿同各方一道,共筑生態文明之基,共走綠色發展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讓子孫后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各級黨組織要把《學習綱要》納入主題教育學習計劃,組織黨員、干部原原本本學、逐字逐句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去,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朗讀者:王翔,安徽老年大學(安徽省老干部活動中心)四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