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是統一思想認識、研究部署工作、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但不知從何時起,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會議卻變了味,成了基層干部“不能承受之重”。有的會議一個接一個,從年初開到年尾;有的會議時間很長,從白天開到黑夜;有的會議主題空泛,討論內容流于表面;有的會議層級越來越高,動輒要求“一把手”出席;有的會議形式越來越“花哨”,過度包裝會議場地和流程,濫用高科技手段……“會海”之困,讓一些基層干部深陷其中,無暇深入一線、服務群眾。中辦、國辦不久前公開發布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全文,對會議“開刀”,從會議數量、規模規格、質量效率方面對精簡會議作出嚴格規定,直擊痛點,令人振奮。
《若干規定》明確要求“本系統本領域綜合性工作會議,原則上每年不超過1次”、“未經同級黨委主要負責同志批準,不得隨意召開直達基層的會議(含電視電話、網絡視頻會議)”、“嚴控參會人員范圍、層級,只安排與會議主題密切相關的單位參加,不搞層層陪會”……這些硬杠杠,如同給“會海”套上了“緊箍咒”,同時也傳遞出一個清晰信號:會議的主要價值在于研究和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落實,而不在于數量、時長和排場。那些可開可不開的會堅決不開、可合并的會堅決合并、能不開的會堅決不開,才是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
“減會”的關鍵,在于“提質”。《若干規定》強調“提升質量效率”,要求“開短會、講短話”、“主要負責同志講話或者會議主報告不超過1小時”、“能采用電視電話、網絡視頻形式召開的會議,可不集中開會”等,這需要會議組織者必須提前精心準備,聚焦核心議題,提高議事效率。同時,參會人員的發言應言之有物,避免空泛表態;討論應直奔主題,避免漫無邊際。當會議真正回歸其本質功能,成為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的平臺,其價值才能更好體現。
更重要的是,少開會、開短會,是為基層干部松綁,讓他們能夠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入基層,充分了解民情、傾聽民意、解決民憂。“減會”減掉的是形式主義的負擔,增加的是為民服務的效率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