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關于基層治理論述摘編(13)
原文:
五、提高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意義重大。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聚焦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突出問題,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平安中國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平安建設的組織領導,研究解決體制性、機制性、政策性問題,切實肩負起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
對平安中國建設作出的指示(2020年11月),《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2日
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把打擊黑惡勢力和“打傘破網”一體推進,清除了一批害群之馬。近三年來打掉的涉黑組織相當于前十年的總和,對黑惡勢力形成了強大震懾。要繼續依法打擊破壞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特別是要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持之以恒、堅定不移打擊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讓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0年11月16日),《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10-11頁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處于深刻變化和調整時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雖然錯綜復雜,但歸結起來就是一個“散”字。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要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圍繞讓農民得到更好的組織引領、社會服務、民主參與,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要鞏固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形成持續打擊的高壓態勢。要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嚴厲打擊把持基層政權、操縱破壞基層換屆選舉、侵吞集體資產等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制止利用宗教、邪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要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2020年12月28日),《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60-61頁
要完善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的五級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在提高管理精細化程度和服務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提升社會保障治理效能。要適應人口大規模流動、就業快速變動的趨勢,完善社會保險關系登記和轉移接續的措施,健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對象精準認定機制,實現應保盡保、應助盡助、應享盡享。要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創新服務模式,深入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同時,要堅持傳統服務方式和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特點,提供更加貼心暖心的社會保障服務。
《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2021年2月26日),《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176頁
互聯網是做好新時代群眾工作的重要陣地,也是重要手段。大量群眾特別是青年喜歡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發表意見。領導干部要學網、懂網、用網,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做好解疑釋惑工作。近年來,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蓬勃興起,聚集了大量新就業群體,包括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等。要高度關注新業態發展,堅持網上網下結合,做好新就業群體的思想引導和凝聚服務工作,不斷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社會基礎。
《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2022年3月1日),《求是》雜志2023年第13期
當前,農村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基層組織仍然軟弱渙散,宗教、黑惡勢力等組織滋生蔓延,甚至把持村務、為害一方;有的地方群眾對村務不熱心,缺乏參與積極性主動性,以至于出現“干部干、群眾看”的怪現象;有的地方“三留守”問題突出,孤寡老人和兒童缺乏應有的關愛,婦女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拐賣婦女和兒童的事件屢屢發生;有的地方道德水平滑坡,不守誠信、不睦鄰里、拜金主義、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盛行。辛辛苦苦實現了脫貧,也經不起天價彩禮、大操大辦的葬禮,這樣一下子又返貧了。這些問題說明,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視法治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健全農村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持續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依法打擊農村黃賭毒和侵害婦女兒童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這些要求必須是常態化的,就像天天都要打掃衛生一樣,否則灰塵就會積累起來。
《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時的講話》(2022年3月6日)
要把更多資源下沉到社區來,充實工作力量,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夯實城市治理基層基礎。
在湖北武漢考察時的講話(2022年6月28日),《人民日報》2022年6月30日
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5頁
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動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推動鄉鎮賦權擴能,整合力量、提升能力,確保接得住、用得好。要深化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實踐,創新鄉村治理抓手載體,完善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接訴即辦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雜志2023年第6期
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同農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理念結合起來,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要加強法治教育,引導農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農村移風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準實際推動的具體辦法,創新用好村規民約等手段,倡導性和約束性措施并舉,綿綿用力,成風化俗,堅持下去,一定能見到好的效果。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2年12月23日),《求是》雜志2023年第6期
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
《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23年3月5日)
本期朗讀者:宋悅(六安市廣播電視臺《六安新聞聯播》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