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黨的自我革命(30)
原文:
加強對公權力的監督*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這是習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的一部分。
我講過,國家之權乃是“神器”,是個神圣的東西。公權力姓公,也必須為公。只要公權力存在,就必須有制約和監督。不關進籠子,公權力就會被濫用。馬克思強調,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一切公職人員必須“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列寧強調,要提高監督機關的地位、規格、權威,建立起包括黨內監督、人民監督、法律監督在內的監督體系,以防止公職人員成為“脫離群眾、站在群眾之上、享有特權的人物”。
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權力監督問題。在中央蘇區、延安時期,我們黨探索了一套對蘇維埃政府、邊區政府和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辦法。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對加強公權力監督進行了不懈探索。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們黨在加強對國家機器的監督、切實把公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努力,目的就是要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
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初心,就是要把增強對公權力和公職人員的監督全覆蓋、有效性作為著力點,推進公權力運行法治化,消除權力監督的真空地帶,壓縮權力行使的任性空間,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嚴肅的責任追究機制。
國家監察是對公權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監督,監察委員會第一項職責就是“對公職人員開展廉政教育,對其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要教育監督各級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牢記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切不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做到秉公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為民用權。要督促掌握公權力的部門、組織、個人強化法治思維,嚴格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決不允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要強化對公權力的監督制約,督促掌握公權力的部門、組織合理分解權力、科學配置權力、嚴格職責權限,完善權責清單制度,加快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要盯緊公權力運行各個環節,完善及時發現問題的防范機制、精準糾正偏差的矯正機制,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特別是要把一把手管住管好。要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完善“三重一大”決策監督機制,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銳利武器,把上級對下級、同級之間以及下級對上級的監督充分調動起來,增強監督實效。要把日常監督和信訪舉報、巡視巡察結合起來,加強對問題整改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對整改抓不好的要嚴肅問責。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币獔猿謶颓氨押蟆⒅尾【热?,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早抓小,防微杜漸。要強化監督執紀,及時發現和查處黨風黨紀方面的問題,同時強化監察執法,及時發現和查處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等方面的問題,把權力運行的規矩立起來。
需要強調的是,權力監督的目的是保證公權力正確行使,更好促進干部履職盡責、干事創業。一方面要管住亂用濫用權力的瀆職行為,另一方面要管住不用棄用權力的失職行為,整治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注意保護那些敢于負責、敢于擔當作為的干部,對那些受到誣告陷害的干部要及時予以澄清,形成激濁揚清、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
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這是習近平同志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講話的一部分。
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啟示我們:打鐵必須自身硬。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我們黨只有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社會革命的同時,堅定不移推進黨的偉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使黨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才能確保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增強全黨團結統一和創造活力,不斷增強全黨執政本領,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更加有力。我們要堅持用時代發展要求審視自己,以強烈憂患意識警醒自己,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在應對風險挑戰中鍛煉提高,在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中凈化純潔,不斷提高管黨治黨水平。我們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著力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和宏大的人才隊伍。我們要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深化標本兼治,堅決清除一切腐敗分子,保證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為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各級黨組織要組織黨員、干部原原本本學,多思多想、學深悟透,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
本期朗讀者:吳偉(池州市石臺縣融媒體中心產業發展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