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第198-209頁)
原文:
6.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154)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毙聲r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最終要落實到怎么用上來。要自覺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增強問題意識,把研究回答新時代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為主攻方向,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努力揭示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155)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時代重任。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體現繼承性、民族性,體現原創性、時代性,體現系統性、專業性,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關鍵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如果不加分析把國外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奉為圭臬,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僅難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我們既要立足本國實際,又要開門搞研究,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應該吸收借鑒。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要建設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結構合理、專業突出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培養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國問題的人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7.把文藝創造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
(156)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是當代中國文藝的崇高使命。推動文藝繁榮發展,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長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為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工作取得長足進步,涌現出一批文藝精品,造就了一批優秀人才,我國文藝事業呈現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157)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開展文藝創作,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要發揚中國文藝追求向上向善的優良傳統,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東西表現出來,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來。
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尊重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個性和創造性勞動,政治上充分信任,創作上熱情支持,營造有利于文藝創作的良好環境。要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要通俗,但決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文藝要創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西。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睆V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8.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
(158)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輿論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給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交流交融交鋒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F在,意識形態領域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往往因網而生、因網而增,許多錯誤思潮也都以網絡為溫床生成發酵,互聯網已經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
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要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理直氣壯唱響網上主旋律,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是掌握互聯網戰場主動權的重中之重。要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推進網上宣傳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更好用黨的創新理論團結凝聚億萬網民,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嚴密防范和抑制網上攻擊滲透行為,組織力量對錯誤思想觀點進行批駁。不負責任的言論少一些,對我國社會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159)伴隨著信息社會不斷發展,新興媒體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必須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融合不是簡單嫁接,而是要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全面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新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160)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堅持發展和治理相統一、網上和網下相融合,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以時代新風塑造和凈化網絡空間,廣泛匯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依法依規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推動網絡空間更加清朗。
建設良好網絡生態,不是說只能有一個聲音、一個調子,而是說不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造謠生事、違法犯罪,不能超越了憲法法律界限。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要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發揮好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讓互聯網成為我們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網絡空間關乎人類命運,網絡空間未來應由世界各國共同開創。中國愿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推進網絡空間全球治理,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構建更加公平合理、開放包容、安全穩定、富有生機活力的網絡空間,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9.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161)一個大國發展興盛,必然要求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大幅提升,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相得益彰。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當今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讓世界再次聚焦中國,國際社會對中國奇跡產生愈加濃厚的興趣,渴望破解中國成功的秘訣。同時,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誤解也不少,或出于意識形態偏見,或出于所謂“西方文明優越”的傲慢,一些西方媒體仍然在“唱衰”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在國際上還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必須下大力氣加強國家軟實力建設,讓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162)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切實把我們自身的文化建設好,做到“形于中”而“發于外”。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163)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中國故事怎么講?根本在于傳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我為主,融通中外。要客觀真實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我們正在經歷的新時代故事,幫助國外民眾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要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主動設置議題,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內宣外宣一體發展,著力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不斷提高塑造國家形象、影響國際輿論場、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和水平。

各級黨組織要把《學習綱要》納入主題教育學習計劃,組織黨員、干部原原本本學、逐字逐句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運用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去,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朗讀者:趙婉月,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省土地開發復墾整理中心)總體規劃部工作人員